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因而也不可能在任何程度上进行有利于平民的制度变革,促进精英阶层与平民阶层的利益协调。
所以民主不过是精英阶层需要的、对精英主义政治分赃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全民追认的政治形式。
所以现代化和民主的预设立场并不难予以解读,这种预设立场在国际关系上是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
不仅是有利于在全球推广精英主义制度,而且精英们将在这个制度体系中获得国内的优势地位。
在建立国内社会分化的同时精英们在国内成为一个不受民众欢迎的阶层,因此精英阶层必然向西方寻求道义和外交乃至军事支持,条件当然是对西方国家的国家利益予以优先确认。
在后冷战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以两种奇特的后果表现出来,以华国为例,自改革开放开始的二十年内,华国迅速由基本独立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产业技术边缘化”
过程,在思想领域抄袭模仿也迅速完成了华国知识界的“意识形态边缘化”
过程。
在最近20年的企业生存状况变化趋势下,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最不符合边缘化企业的要求,所以被迅速边缘化。
形成一种半死不活的边缘化生存状态。
从深.圳的企业结构看,多数没有社会负担,员工年富力强,肯于为开拓市场夜以继日地干活,同时企业发展目标也不可能有长远打算,完全是为了改善当前的个人生存状态而工作,为纯利益而工作,因此最符合国际市场企业分工的边缘化企业条件,所以迅速成为西方大企业与华国市场之间的必要桥梁。
从这个纯为市场服务的企业目标而言。
规模小反而是一个优势,对技术开发能力没有追求是正恰如其分的,但是要求员工具备学习和掌握操作技巧的能力,只对占领市场感兴趣是正确的。
对赚取差价的兴趣多于对产品开发的兴趣才是与西方企业合作的关键。
从1980年代开始,西方的精英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都被当作改革开放的意识形态来介绍。
在一个时期之内,主流媒体就是以此为中心的。
对华国本身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反而看不见了,整个知识界都热衷于西方精英主义思想的引进和阐释。
这是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现象。
在1990年代,原来作为禁忌的西方右派思想,也被当作先进思想在大学讲坛占据主导地位。
全国大学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流派迅速西化,连大学教材教法也全面向西方看齐,所谓的“面向世界”
“与国际接轨”
“建设国际一流”
的喧嚣震耳发聩,在这种喧嚣背后的关键事实在于华国和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究竟与国际接轨没有?或者说是哪一部分人的主要关心问题,已经完全在于建立和巩固精英主义制度上?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实际上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光美学院。
华国知识精英对知识经济的盲目鼓吹,对所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垂涎三尺,实质上就是对垄断利润的谀颂。
这一过程最集中体现了华国知识精英所拥有的边缘化意识形态特征,是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失去了独立的利益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表现。
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边缘化的主导之下,华国外交部已经没有能力说清楚华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什么了。
针对美国的单极世界追求,撞击式地提出什么“多极化潮流”
,这极端可笑,难道华国需要建立一块势力范围吗?对于每次美国对华国的无端指责,华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惯例必定是否认外加隐含的保证语句,其实这难道不是美国正需要的保证吗?而且是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范围内,向深怀敌意的对方做保证。
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是中间地带的消失,西方垄断资本对全球经济的控制程度空前加深,西方国家的军事政治实力也随之膨胀。
这个国际关系的格局形成,有华国的巨大功劳在内。
虽然西方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并据以形成垄断,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产品进入竞争性价格的陷阱,则是得益于华国的全方位开放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华国以几乎无限的人力资源来发展“出口导向型”
经济,结果是使得世界市场上低技术产品迅速达到供应过剩的境界。
使得同类产品价格急剧下降,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
在其反面则是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利润急剧增加。
第三世界由于在经济上竞争态势的加强和恶化,所以在政治上日益解体和分化。
西方由于低技术产品来源的空前增加,得以使用贸易倾斜作为一个政治手段来使用,干预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这更加加剧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不团结。
结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现代化和民主道路的照耀之下,第三世界国家的精英阶层,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绝大多数选择了精英主义社会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