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世界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趋于消失,作为大国利益的平衡、隔离和缓冲地带的作用消失。
第三世界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不同,欧美日诸国则处在一个垄断利润的同盟之内。
虽然冷战结束,但是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反而加强,起维系作用的就是国际市场上的共同的经济垄断利益。
中美关系不是由于华国挑战美国的霸权的行动引发的,而是美国需要固定甚至是降低华国民众的生存状况,为西方的富裕发达留下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在这个问题上,欧美日是具有共同利益的,华国不要幻想西方的分化,指望以外交或者政治分化手段来拉拢欧洲和日本。
欧洲盟友与美国的分歧仅仅具有个案意义和特殊性,属于战术利益分歧。
不宜作为可以依赖的证据。
nmd计划受到欧洲国家的反对,并不是因为什么正义和公理,而是美国这一次玩过火了,希望把自己的绝地安全建立在盟友的绝对不安全基础之上。
使盟友遭遇无妄的核毁灭的风险。
在战略安全问题上,这是美国力量所难以协调和交换的空间,因此分化日本虽然难以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上设法。
但是战略生存问题将是日美离异的焦点。
华国需要坚定不移地告诉日本,如果在战争中日本追随美国。
华国将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日本。
必须让日本承担的打击风险和战争成本足够大,超过美国所能够给予和确保的利益范围。
日本才有可能发生中立或者转向。
这个转变的前提是可能发生的,因为美国早已不是在战后执行马歇尔计划时期的美国了,日本经济从1980年代开始就一直受到美国的压制和破坏,实际上日本所依赖美国的主要要点就是石油秩序和市场作用,这一点是无法与美国将要发动的毁灭性的战略战争对抗作成本比较的。
解体后的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内的阶层矛盾加剧,社会整合程度下降,难以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在科索沃事件上的表现就是选择彻底的“韬光养晦”
政策的结果。
由于苏联解体和削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已经愿意把俄罗斯先放在一边,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同意把俄罗斯放在华国后面的结果。
俄罗斯的奋起,需要以华国承担美国的大部分战略压力为条件,这是在北约侵南战争期间,俄罗斯以行动语言所表述的意见---决不当头,同时华国也已经无法避免这样的局面了,美国已经结束欧洲优先的战略。
侵南战争就是美国正式结束战略欧亚摇摆的局面,确立了美国战略东移和亚洲第一的原则,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的第一位的战略对手。
俄罗斯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全面配合了美国的行动,并较为积极地促成了美国战略的顺利转移,侵南战争中若俄罗斯态度坚决,北约根本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
如俄罗斯运入200枚这样的防空导弹,北约将无法把空战进行到底,地面战争米氏不怕。
而普里马科夫在印度访问时不恰当地呼吁中俄印结盟,几乎断送了叶利钦总统的良苦用心,从情感而不是从理智出发在国家重大战略上犯错,因而遭到解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西方媒体所说的“科索沃战争是最后的一场欧洲战争”
。
俄罗斯已失去与西方对抗的意志,战线将会东移,下一场战争将会在亚洲爆发。
华国大使馆被“误炸”
事件就是这一涵义最好最形象的体现。
同时也是提前发给华国政府和民众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值得让人回味的是,在五六十年代苏联与华国争着当老大。
而现在则避之惟恐不及,对华国拱手相让。
然而。
理智的选择并不能平衡感情的伤害,侵南战争不辄是在打在俄罗斯脸上的一记耳光。
俄罗斯国内已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复仇情绪:要武装华国人民解放军与美国作战。
但是对俄罗斯的任何依赖心理都是错误的,从华国在1970-1980年代的外交表现看,俄罗斯进行战略摇摆的可能性极大,那种认为可以依托俄罗斯的核武库,来维持今天世界的战略力量平衡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
在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团结丧失,俄罗斯不出头,欧美日处于同一个利益同盟之内的情况下,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印度还没有能够成长起来。
华国的战略态势非常突出,无疑已经成为美国的首要压服对象。
无论华国采用何种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在外交和国际事务上是否出头都不会有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