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茅台 继往开来国酒茅台的世博情缘(第4页)

,掀起了一股保健酒旋风。

目前,茅台保健酒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亿大关,茅台啤酒的产能突破了五万吨,茅台干红也自2009年之后实现了盈利,尽管表现低于市场预期,但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

茅台还在积极投资酒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比如上游的有机高粱、有机小麦,下游的包装材料等等,并致力于打造控股集团,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推进一些子公司上市融资,特别是茅台习酒和茅台技术开发公司。

在跨酒种多元化之外,茅台还提出了“走出酒天地”

的口号,积极进行跨行业多元化,介入了生物工程、医药、食品、饮料、包装、防伪等领域,并参股了多家企业。

2007年,茅台投资3亿元参股交通银行,至今已获得十几亿元的收益,这让茅台高层对利用资本运作打通茅台产业链有了更多想法。

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表示,茅台正在密切关注能源、房地产、材料包装等方向的投资机会:“如果能投资到上下游相关多元化产业,进入稀缺行业或者煤电行业,茅台将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未来的增长我估计会超过500个亿。”

同样,茅台也清醒地意识到:盲目的多元化可能会导致茅台品牌价值被“副业”

稀释、透支和贬损,为茅台集团徒增管理、运营和资金方面的风险。

因此自2009年起,茅台对其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微调,上海复旦天臣新技术有限公司、茅台无锡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等投资项目被果断叫停,重新明晰了多元化探索以酒业为主的思路,强调要“走出酒的天地”

,先“做好酒的文章”

但最值得赞赏的,是茅台在营销方面的创新。

通过强调工程营销、服务营销,茅台主动走下神坛,拉近了自己与普通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强调感情营销、文化营销,茅台牢牢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模型,树立了自己酒中第一、中国名片的国酒品牌;通过强调诚信营销、个性营销,茅台成功维持并提升了原有的高端形象,从卖酒转向了卖文化,大幅提高了自身的定价权;通过强调网络营销、事件营销,茅台不但建立了新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手段,也为自己注入了时尚化、年轻化的元素,避免了品牌老化。

通过认真实施以“八个营销”

为内涵的营销创新,茅台不但形成了独步中国酒业界的“茅台模式”

,还实现了整个集团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不再仅仅站在自身立场关注市场供应量,而是认真切实地关注消费者需求;不再单纯关注比超竞争对手的市场运作,而是关注如何为顾客创造真正的价值。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所言:“文化是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因素。”

茅台集团的每个创新背后,都有文化的力量为其提供支撑。

原有的传统美酒文化、红色军旅文化、爱国主义文化、外交政治文化为茅台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种种创新又反过来激活了茅台体内的商业基因,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得水,以改革尖兵的面貌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发力上海,再续前缘

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2010上海世博会的契机,便成为茅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仁国所言:“昔日世博成就茅台,今日茅台回报世博”

茅台确实已经具备了回报的能力。

近百年前举世瞩目的“世界名酒”

荣誉桂冠,至今依然枝叶青翠;20世纪初载入史册的国际大赛最高金奖,今天更加璀璨夺目。

可以说,“世界名酒”

的荣誉与国际一流白酒企业的实力,直到今天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98年,茅台的基酒产量为5365吨,等到2009年,这一数字已变成23004吨,白酒总产量更高达46842吨,实现销售收入126.28亿元、利税93亿元,稳居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而自2001年上市以来,茅台已连续9年演绎“资本奇迹”

,股价持续平稳高企,主营业绩成就斐然。

2009年,贵州茅台股票始终保持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地位,高出同行业第二名400多亿元,为白酒行业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贵州省其余16家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近2倍。

美国《商业周刊》估计,茅台的品牌价值已达到13.2亿美元,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排名第八。

更重要的是,茅台的飞速发展,始终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为前提。

这不但让传统“老字号”

作坊成长为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家一级特大型现代新型工业化企业,也让茅台酒完成了从传统工艺品向现代工业制造品的转变。

这是95年间茅台身上发生的最大转变,也是实现茅台从“卖酒”

到“卖文化”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