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八四章 人性与神性(第2页)

在宗教领域中,则不受日常承诺有度禁忌的限制。

以圣经为例,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设计人们可能遇到的各种迫切需要得到被救承诺的境遇,而上帝无一例外地会作出肯定的救助承诺。

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拯救。

如果现世不能证明得救,则可以期待来世。

特别是精神拯救所产生的精神安慰、精神抚慰作用和由此激发出来的有效抗争精神的作用。

加上大量偶发事件可能引起境遇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上帝承诺拯救的可信性。

换句话说。

上帝只同人的精神对话,通过喻示拯救人的精神。

间接达到现实拯救的作用。

患难之救是一时的拯救,精神拯救才是终生的拯救。

从宗教的纯粹精神拯救功能看,它有振奋人的精神、恢复和增强人的奋争精神的作用,对于实现现实的拯救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身患晚期癌症的患者,如果从权威医生那里得到保证治好的干脆果断承诺,会激发其与不治之症的抗争精神,从而有效配合医生的治疗,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遗憾的是极少有医生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常常是患者的亲朋好友作出一些口惠实不至的无效劝解。

在宙福所写的鲁滨逊故事中,流落孤岛的鲁滨逊存在着持久强烈的被救渴望,又长期处于现实的绝望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够从圣经中得到上帝救助的肯定承诺所产生的精神拯救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着无论遇到何种危境都会遇到救助的情形,也不可能每遇到一种危境都会有自己的“恩人”

与你对话,并对你实行精神上的拯救,那么对信仰者来说就只有在非现实的纯精神之域中,寻求通过宗教途径得到实现,通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全知全能的上帝得到实现。

如果我们不是满足于或者很难确立起宗教的信仰,而是回到现实之中谋求精神的拯救,就必须不能满足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日常患难式的解脱,而应当超越世俗化的生活意义,寻求和确立起某种具有崇高性的目标。

基督教对人的拯救作用是通过在人的心灵中确定罪恶意识实现

的,让人从罪恶的思想本身得到拯救,以此为根本性的尺度,听从神的教诲。

不做对不起上帝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确立道德意识,从而形成罪恶感。

进而产生道德的自律性约束作用,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从罪犯们的亲身经历看。

罪犯只有在深刻意识到、体验到自己所犯罪恶的危害,产生罪恶感时,才能从罪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产生痛切的悔罪之心,释放出巨大的心理压力,内心才会感受到无比的轻松。

用许多醒悟后的罪犯的话来说,真正转化后的感觉用脱胎换骨的词汇形容都不适用,只有用死而复生来形容才最为恰当。

而且表现为痛哭流涕,没有痛哭流涕的表现则被看作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化。

基督教可以在人们尚没有犯罪经历时先入为主地注入罪恶理念,形成一种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心标准,作为现实生活中参照的尺度。

无神论者则需要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思考,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道德标准和其他标准。

人的健全性,不仅是指人的亲身经历的丰富性、广泛性,内心体验的充分性,而且包含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确立起来的涉及生活各领域、各方面的一整套生存的规则、信念。

宗教的观念并不能替代这一亲历的过程和相应形成的精神成果。

宗教是由现成的、一整套的仪式、信念构成的,它一开始即要求信教者严肃、认真、虔诚地对待哪怕十分简单的教规信条。

一丝一毫也不可违背,赋予祷告以崇高性。

在日积月累、千百次的、无止境的重复仪式的行为之中,证实自己信仰的忠诚性和坚定性。

这种信仰可以经受一切严峻的考验。

一切可能冲击、弱化这种信仰的因素都会遭到有效的排斥。

某些宗教信徒的坚定行为。

实际上始于*自制,来自于饮食上

的严格选择和节制。

心安始于克制*的*。

禁欲具有保护*和心灵的力量。

这种忠实于教规信条的诚实性取得人格化的特征,有助于培育商界中极其需要的信誉意识。

本周收藏榜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