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小说分类4(第31页)

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

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

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

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

特别是描写男女在**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

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

——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

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

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除《人在江湖》(一九七五年)尚可一看外,其晚年改以“天心月”

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业已欲振乏力,江郎才尽了。

红花尚需绿叶扶,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飞燕惊龙》、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干飞龙传》;还有“鬼派”

——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

尚可一观。

其他几百人不提也罢,大多都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如何能吸引读者掏出大把的银子。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

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

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

在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

但风格尚未形成,为引起太多波澜。

在65-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

特别是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

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

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

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

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

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

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

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

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

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

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

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