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百二十三章 戮3(第2页)

所谓的成功者高贵者都是最没有人性的。

因为以要想在丛林法则社会中成功,必须抛开道德的枷锁,谁最邪恶狠毒、自私狡猾。

最没有人性谁就最成功;谁最善良淳朴慷慨仁慈最有道德谁就是最失败者,生活在社会最底层。

一个原先的成功者最后失败往往是因为后来者比他更没有人性:更狠更恶更自私狡猾。

一个社会是由两类人组成。

一类是厌恶竞争者。

他们就是生活底层的百姓,他们普遍具有人性。

另一类是爱好竞争者。

这些人互相竞争,竞争的实质就是比谁最没有人性。

胜负的结果就确定了在社会中的地位。

所有参与竞争的人普遍社会地位要高于不愿竞争者。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同样如此,丛林法则国家内部是由内部竞争胜利者主导的,国家在外部竞争中也分为爱好外部竞争国家和厌恶外部竞争国家,爱好外部竞争的国家普遍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厌恶外部竞争的国家没有侵略性。

国家之间的战争几乎都是由爱好外部竞争的国家主动挑起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华国亚洲各国是普遍不爱竞争者,(这可能是由于东方文化的原因)所以只是抵抗不会侵略。

日本德国意大利和美国英国法国是竞争爱好者,轴心国挑战原来的成功者,发起战争看谁更厉害。

二战结束后,成功保住胜利者位置的美国等国家得到最多利益,竞争的失败者日本在美国的保护下日子过得也挺好,德国经济也非常发达。

不爱竞争的国家就很不好了,朝.鲜一分为二,印.巴分治,越.南一分为二,华国的钓.鱼.岛也是那时遗留的问题,华国是二战胜利国,美国却没有让失败国日本归还华国的钓.鱼.岛。

所以在丛林法则世界里不愿竞争就会成为被压迫的底层国家和民族。

对待竞争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精英还是草根;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是被侵略被殖民被掠夺的国家和民族还是侵略掠夺殖民其他国家的国家和民族。

道德观或者价值观确定了对待竞争的不同态度,态度导致了行为的不同,爱好和平的人从来不想着损害别人的利益,因此基本上对于竞争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如今社会普遍所说的老实人,老实人不会勾心斗角,不会心狠手辣,不会不折手段,厚黑学、权谋权术一窍不通,其根源是内心的不认同。

他只会安分守纪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爱好竞争者是完全相反,整天想着怎样将身边的人比下去,因此对于厚黑学、权谋权术之类研究思考很深。

城府也很深,老谋深算精明世故、溜须拍马、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所谓的精明人。

国家的情况也类似。

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对于武器的研究开发部署都不会投入比重过大,主要集中在国家内部的问题上。

对于侵略的手段策略更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准备,因此在遇到战争的时候无法对侵略国家的手段和谋略有充分的准备。

爱好竞争的国家则为了战争做足了功课,首先武器的研究开发,战争战略略战术问题细致入微地推敲演练,战争手段多种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等,其阴险狡诈狠毒是和平爱好者国家无法想象的。

这种道德的根本差别决定了在丛林法则世界里,一个精明人欺负老实人易如反掌,一个竞争爱好者国家侵略一个和平爱好的国家一定百战百胜。

而竞争最激烈战争最残酷的是发生在同样精明人之间或者同样竞争爱好者国家之间,因为双方的战争能力都非常强大。

主流文化普遍相信是基因的优劣决定了人的成败。

民族的弱小和强大,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一个老实人一旦发起狠来,不怕伤害别人,他就会成为强者。

一个国家一旦研究外部竞争用于自卫,它就可以强盛起来。

一个有道德的个人或者国家要在丛林法则社会中不被欺负就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个社会普遍无人性和侵略性的本质,要有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别人的勇气,深入研究用于防范自卫。

丛林法则的价值观必然导致违背人性和道德,所以在丛林法则社会中充斥着道德败坏丧失人性的行为来。

殖民、侵略、暴力犯罪、贩.毒、出卖朋友、国家、贪.污.腐.败、贩.卖妇女儿童、制造有害商品、色.情、赌.博等等。

()所有缺德的行为背后是对利益的贪婪追求。

大家要记住丛林法则价值观:通过牺牲同类而获取个体的生存和最大的利益。

纵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丛林法则指导下的最典型和最普遍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剥削同类和灭绝同类。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