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98章 主使之人(第1页)

洛阳里虽然一下子增加了好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读书的文人和嗅觉敏锐的商贾,但也有不少携带兵刃的武士。

读书人和商贾虽然给京城的治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却不会造成现实威胁,禁军真正关注和警惕的是那些携带兵刃的武士。

因为今年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参加科举的武生们并不用来到京城,而是直接进入各郡的军营,京城中原本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武士。

不过,刘子秋采取的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国策,并不阻止人员的流动,只要他们能够提供合法的身份证明即可。

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朝廷对户籍管理都十分重视,刘子秋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引进了身份证明制度。

全国朝野上下,每个人都有唯一的身份证明文书。

所谓的身份方书,就是在工部新研制出来的一种纸张上注明持有者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同时画上画像,类似于后世的身份证。

只是受这个年代技术水平的限制,证明文书不可能做得那么精巧,每一张都比后世的十六开纸还要大一些。

画像也很粗糙,只能大致辨别出持有者的相貌。

好在用来书写身份证明的纸张比较特殊,而且留有暗记,外人很难仿冒。

根据身份证明显示,来到京城的这些武士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大世家的家奴。

在第一届科举考试中,由于受到了半数以上世家的抵制,许多寒门学子得以脱颖而出。

但随着世家纷纷宣布参加第二届科举,从郡县考试当中突围的考生,世家子弟居然占到了七成以上。

这倒不是说各郡县的官员徇私舞弊,而是这些世家底蕴丰厚,子弟们自幼读书,又可以延请名师,无论是文才还是见识,自然要远胜那些寒门学子。

对于这一点,刘子秋也早有预料,并没有刻意去限制世家子弟的名额,以图搞一些平衡。

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选拔人才,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只要有能力,都应当为国家所用。

当然,刘子秋也不担心世家子弟会在朝廷中占据多大的份量。

他已经从国库拨出了大笔专款,用于各郡县兴建学堂,按照当地的人口数量划定招生比例。

凡是进入学堂读书的学生,全部实行住宿制,所有的费用也都由国家负担。

除了少数目光长远的世家,一般世家是不会让自己的子弟住到学堂去的,因此学堂招收的大多数都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孩子。

这些孩子虽然基础不如世家子弟,年纪也还幼小,但毕竟基数庞大,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经过十年八年,必然可以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从而在未来的科举中占据绝对优势。

世家当中人才济济,并不是没有人明白这个情况。

只是世家历来高高在上,不肯纡尊降贵罢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世家子弟们也习惯了大讲排场,每次出行必是前呼后拥。

即便是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没能通过郡县初试,只是来观摩而已,照样是奴仆成群、护卫如云。

因为刘子秋出身平民,这些世家当初对他多少有些不屑甚至敌视。

京城中多了这么多来自各大世家的家奴,自然也引起了刘子秋的重视。

调往城中的禁军却有一大部分精力就是为了盯住这些人,以防他们从中捣乱。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