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64章(第3页)

印度佛教发展的后期,出现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

它既保留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祭祀、供奉、拜火、咒语等宗教仪式。

密教主张身、口、意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

即手结契印(手密),口通真言(口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

他们认为佛祖的真言密语是不能见诸文字,广为流传的,只能传给受过灌顶礼的弟子,并以此与&ldo;显教&rdo;诸派相区别。

密教的部分经文从三国时期就有传播,但唐以前流行的都是所渭的&ldo;杂密&rdo;,而&ldo;纯密&rdo;则是由&ldo;开元三大士&rdo;‐‐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

善无畏(公元637年‐735年)出身于南印贵族家庭,出家后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到长安,受到玄宗的礼遇,被尊为国师,设内道场,为皇族受灌顶礼。

在长安期间传播&ldo;胎藏界&rdo;密法,译出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为密宗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刚智(公元669年‐741年),南印度人,先学经律,后专密藏。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从海路来华,到长安后也被尊为国师,主要弘传&ldo;金刚界&rdo;密法。

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等4部,7卷著作。

不空(公元705年‐774年),北印度人,自幼出家,投于金刚智门下,协助译经。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秉承遗命,赴印度和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寻找密教经典。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返中国,带回1200卷梵本经文。

据《开元释教录》,不空共译出密教经典111部,143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ldo;四大翻译家&rdo;之一。

他设内道场,为玄宗、代宗、肃宗授灌顶礼,成为三朝国师。

在&ldo;三大士&rdo;门下,中国密宗传人中有两名佼佼者,一个是一行(公元673年‐727年),他不仅协助善无畏译经,传教,而且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撰《开元大衍历》。

一个是惠果(?‐‐公元805年),曾向善无畏学&ldo;胎藏界&rdo;密法,向金刚智学&ldo;金刚界&rdo;密法,并为代宗、德宗、顺宗受灌顶礼,亦为三朝国师。

他主持青龙寺期间,将密宗传给了日本僧人空海,开&ldo;东密&rdo;之门。

密宗有一套复杂的宗教仪轨,他们认为仪轨是如来以秘密顿证来渡济众生的规范,所以搞得极为隆重、神秘,传经时必须有礼拜、供养、念诵等仪轨相随,如&ldo;修曼荼罗&rdo;。

&ldo;曼荼罗&rdo;也译为坛,或圆轮具足,在坛场上悬挂佛或菩萨像,供众人膜拜。

&ldo;护摩&rdo;是一种拜火仪式,在祭坛上设火炉,焚烧乳木、供物,以求本尊保佑。

这些仪轨与当时中国佛教正在日趋简化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特别是密宗修行仪轨中的男女双修,中国人更难接受。

不论密宗对&ldo;无上瑜伽&rdo;做什么样的解释,这种男女混杂,以性交为最终目的的活动与封建纲常伦理是相互抵触的。

所以密宗仅在唐中叶流行了几十年,武宗灭佛以后再未得到恢复。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