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之议胎死腹中的教训,对此比较慎重,敷衍地说:此事重大,不可轻易提出,不知道天意如何?
李明睿叹息一声说道:“天命难以预料,全在人事,人定胜天。
皇上此举正合天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况且形势到了危急关头,不能再拖拉因循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上必须当机立断。”
崇祯四顾无人,向他吐露了内心的思虑:“朕有志于此已经很久了,没有人相帮,故而拖延至今。
我同意你的意见,但外边大臣不服从,无可奈何。
此事重大,请你保密,千万不可泄漏。”
崇祯向他细致地询问了“南迁”
的具体事宜。
李明睿胸有成竹地说道:“朝廷在军队护送下,可以通过陆路、海路、运河南下。
皇上须从小路轻车南行,二十天就可以抵达淮河。”
崇祯表示赞许,再次叮嘱此事不可泄漏。
李明睿见皇帝似乎有所考虑,请求皇上当机立断,离开北京,龙腾虎跃;困守危城,毫无益处。
午饭后,崇祯与李明睿的对话继续进行。
晚饭以后,崇祯感到“南迁”
还有不少问题要研究,再次破例,召见李明睿,两人促膝而谈,讨论“南迁”
途中的粮饷接济、军队驻扎、动用内帑等具体事项。
谈话结束,李明睿出宫时,已是深夜二更时分了。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谈,时间是大年初三,人们还在忙于过年,崇祯却在考虑自己的退路——“南迁”
。
平心而论在当时的情况下“南迁”
似乎是摆脱困境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案。
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十万大军,下游又有江北四镇的军队扼守长江天堑,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即使北方陷落,偏安于江南,还是有可能的。
问题在于“南迁”
意味着放弃宗庙陵寝,难以启口,必须有内阁、六部的重臣出来力排众议,形成朝廷一致的共识。
遗憾的是那些大臣都怕承担骂名,不敢提倡“南迁”
。
正月初九,他向内阁六部大臣提出“朕愿督师”
时,大臣们争先恐后表示愿意“代帝出征”
没有一个人提到“南迁”
。
然而形势越来越紧急。
李自成进军山西后,发布声讨明朝的檄文,其中的警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尽管李自成说“君非甚黯”
——皇帝并不坏,崇祯还是颁布了一道“罪己诏”
深刻地为国家危亡而检讨,一再声称都是朕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