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下院交锋(第2页)

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位公使为了达到修改条约的目的,竟然如此的不择手段。

……另外,法国政府对英国舰队集中于大沽口表示担忧,法国公使已经照会英国,如英国同中国开战。

损害法国在中国之利益,法国断不会坐视。

……德国政府亦发表类似声明……”

在张德彝解说完毕之后。

郭嵩焘立刻便明白了,事态的发展,已经转向了对中国极为有利的一面!

“这林鲲宇简直是言无不中啊!

他是如何知道法德两国会如此的呢?”

郭嵩焘想起林义哲在“遇事乃发”

的木匣里写的那些个关于滇案事态发展的预测,不由得感叹起来。

郭嵩焘并不知道,在李鸿章通知威妥玛不以他为谈判对手之后,威妥玛仍不甘心。

他以未接到政府任免命令为由,继续以首席谈判代表的身份去找李鸿章,为了加强自己说话的份量,威妥玛还拉着两位英国海军分舰队司令瑞德尔和兰博特一同前来,显示他仍然对英国舰队具有影响力,藉此向中国方面表示如有必要,仍将以武力为后盾。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李鸿章根本不买帐,只是以私会的形式接见了他们,对于谈判,李鸿章只字不提。

由于威妥玛的一意孤行,让英国在外交上处于空前孤立的地位。

一开始,当天津和谈的消息传出时,就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广泛注意。

会议期间,俄、美、法、德、奥匈帝国及西班牙等驻华公使先后以“避暑”

为名,齐集天津,密切注视中英谈判的进展。

几个月来威妥玛在对华胁迫的问题上已经与各国形成了隔阂与不和,他越是强调不容他国干预其事,越是表明他对别国公开的或暗中的干预抱有顾虑。

而事实上,这时美国公使西华曾经一再向中国表示愿意调停,德、俄、奥等国公使也有类似的表示。

他们尽管没有提出什么积极的调停办法,但这种表示本身对李鸿章却提供了“联络各使,以间其(英使)党援,而讽令公论”

的机会,威妥玛知道如果不迅速达成协议,对于自己和英国已经没有丝毫利益可言。

此外,当时中外关系中另外一件事对谈判也起了意外刺激的作用,那就是中德修约。

早在1873年,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就提出了修改1861年条约的要求,但德国当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而到了1875年5月,当威妥玛对中国的威逼正达高峰时,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提出修约的具体要求十六款,而着重在增开口岸及其他通商权的扩充。

中英天津谈判期间,巴兰德又乘机活动,告诉李鸿章说:“通商添口各事,……将来如能(与英)议定。

德国修约亦即照行,不必另起炉灶”

等于在增开口岸问题上支持英国对中国施加共同压力。

而李鸿章在对英强硬的同时,也考虑到将来德国“修约添口,定是照英国定议办理”

,认为如果能拒绝掉英国人的勒索,便是“一举两得之计”

,是以对英态度益加强硬。

德国人见势不妙,又打听到英国人不打算在马嘉理事件上和其他国家分享从中国得到的权益,事实上之前由威妥玛主导的这一次中英谈判的过程。

已经显著地暴露了英国在侵华问题上与其他列强的疏远,因此,这一次的天津谈判就成了在华列强所谓“合作政策”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