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百四十七章 贤妻为宝(第2页)

郭嵩焘想起刘锡鸿连日来给他找的这些个别扭,不由得长叹起来。

“我这几日也觉出来了,刘云生不似方离京师时那般了,不知他因何得以如此?”

梁氏问道。

“还不是因为我未保荐他为副使之故?”

郭嵩焘叹了口气,“这一回国书也不知道是谁拟的,竟然没有写明副使,他以为我知道故意不告诉他,两下加到一块儿,他便恨上我了。”

梁氏听了郭嵩焘的话,想起在北京时刘锡鸿便曾上门大闹了一回,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在接到了驻英使臣的任命之后,郭嵩焘便在出国人员的物色上着意安排,他很想自己的班子里多有几个真正了解外国情况,懂外国语言的优秀人才。

总理衙门对此也是一样的考虑,一开始打算安排直隶候补道许钤身以副使身份随同郭嵩焘出国,郭嵩焘得知消息后并没有加以反对,因为他从侧面了解过,许钤身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

不料连着几天,刘锡鸿跑来跑去,老是为了争这个副使的位子。

本来郭嵩焘以为。

刘锡鸿是他一手栽培的,这一次的出国机会难得,留个参赞的职位给他,也未尝不可。

但刘锡鸿却一心想当副使。

郭嵩焘对刘锡鸿的才能很是了解,一怕他能力欠缺。

二怕别人说长道短,指责他搞“个人王国”

,于是便推心置腹的和刘锡鸿谈了一次,请他谅解,谁料刘锡鸿一下子便翻了脸。

那一天,刘锡鸿跑到郭嵩焘的住处。

一开口便质问郭嵩焘,他刘锡鸿为什么就当不得这个副使?口气全然不似老下属和老上司说话,令郭嵩焘大吃一惊。

以为刘锡鸿吃错药了,怎么变得如此仗势欺人?且又是仗着谁的势了?几天后他才知道,刘锡鸿害怕向他要这个副使而不得,便耍了暗渡陈仓的一手。

向李鸿藻请求去了。

而李鸿藻恰恰想要在出国的人员当中安插一个心腹式的人物,对郭嵩焘进行遥制(上次安排洪钧做林义哲的副手,也是为此),因为在他看来,郭嵩焘一旦放出去,关山阻隔,万里迢迢。

失去控制,将酿成大祸。

而刚好刘锡鸿又死缠着这个位置不放,是以李鸿藻便顺水推舟的暗中成全了刘锡鸿,连招呼都没和郭嵩焘打一个。

而这时郭嵩焘也才明白过来,原来刘锡鸿在京里没少走门路,后台也是硬得很。

而在得到了副使的正式任命之后,刘锡鸿虽然表面上对郭嵩焘仍然很是尊敬,一如继往的来门上走动,但他时不时的总会向郭嵩焘显露出他是在为军机、衙门效犬马之劳,你郭嵩焘就是知道了。

也不能拿我怎么样!

尽管二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从不斗嘴,不说长道短,不播弄是非,主要还是郭嵩焘从大局出发,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以免造成更大的尴尬。

那时的刘锡鸿也算知趣,二人一时相安无事,甚至表面上看还和以前一样。

但国书的事,却令二人的矛盾最终公开化了。

在到达伦敦之后,郭嵩焘便前往英国外交部,拜会英国外交大臣德比,递交国书,而这时他也才知道这份国书的具体内容。

“大清国大皇帝问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皇帝好,朕诞膺天命,寅绍丕基,眷念友邻,永敦友好,……特简派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郭嵩焘前赴贵国,代达衷曲,常驻贵都,以为真心和好之据。

朕知郭嵩焘干练忠诚,和平通达,办理中外事务甚为熟悉。

务望推诚相信,得以永臻友睦,共享升平,谅必深为欢悦也……”

国书中关于郭嵩焘是什么人,派他来英国干什么,希望中英两国修好等等都一一说了个明白,但却对刘锡鸿这个副使只字未提。

实际上这事也不能怪起草国书的人,因为起草国书的人和总理衙门都熟悉国际惯例,公使一级的均无副使一说。

但这么一来,刘锡鸿却不干了。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