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九十九章 开凿运河计划(第2页)

不仅仅是军事、经济、政治上面,更是大势所趋,林易只想如何能尽快提前。

首先是这北方气候原来越寒冷。

而其他如水旱等自然灾害也频繁,现在已经不如北方仕子眼中的南蛮之地更适合人类生存。

虽然此时在林易的命令下,朝廷是十分支持开发江南,鼓励北方族人南迁,可是这效果依然不十分明显。

靠政府强制力所推动的效果,自然是远远没有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

贯通南北的运河畅通后,自然而然就能加剧南北方的往来。

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政治人口。

其次是现在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晋亦是大患,如匈奴、鲜卑等民族,特别是日益强大的鲜卑,是大患!

朝廷要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

路途遥远,走陆路又是遥遥无期,艰险异常。

因此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

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维持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

统治者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

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

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

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可能效果并不能及时显现,如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铺路后人享福一般,但是给王朝后世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无论如何林易都决定做这一个运河的开拓者,这个运河开凿定了!

林易一路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南方有邗沟贯通淮河和长江,只需要疏通拓宽即可。

那鸿沟虽然是也贯通黄河和淮河之间,但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况且是通过群山峻岭,这疏通拓宽的代价非常大,并且这鸿沟往南方向是通往荆州之地,淮河的上游,离那江南的核心之地还有千山万水。

因此林易是已经计划放弃了这拓宽疏通鸿沟,而是支持从开封附近往东南方向重新开凿一条运河,把和邗沟连在一起即可。

这个位置其实也就是后世隋朝605年所竣工开凿的通济渠。

由于这个方位偏东,一望无际,全是平原,属于黄泛区,水道渠流密闭,这开凿的成本也少了很多。

同时这个地方两岸皆是鱼米之乡,只要是风调雨顺,这一季的粮食至少够吃两三年,无论是从地理上和经济上林易自然是选择这一条最优通道。

而后从京都洛阳贯通北方幽州境内也成为了其下一步的计划方略。

这一路上就这样过来,虽然没有时间仔细查看这沿路的地形,但是林易脑海中始终都是这开凿运河,造福后人之事,数天后,林易一行五人是终于是到了金陵城。

这金陵城此时名叫建邺,本是东吴国都,东吴灭火后,就成了这扬州的州治所在地。

这建邺城又叫冶城、越城、石头城等,但是这金陵城都是其最响亮,最雅致,最出名、最古老的别称。

“金陵”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