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第5页)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

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

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

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

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

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

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

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

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内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此一来,千机大轰炸实际上是出动1000架轰炸机轰炸多个目标,而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让敌人无法拦截所有轰炸机群,要么集中力量拦截某一区域内的轰炸机,要么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无穷的战场上。

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各个方向上的轰炸机群在同一时间到达,并且在同一时间展开轰炸行动。

由此可见,“同时到达”

不但是经验,也是千机大轰炸最基本、最简单的作战战术。

当然,说简单的话,也只是战术本身,而不是具体实施过程。

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千机大轰炸的经验之后,却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上立即实施,关键就是不具备条件。

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天军不缺战略基地,有足够的地方部署1000架轰炸机,也有足够的通道来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没有足够的基地之外,还缺乏指挥通道。

当然,这些问题都随着“盘古”

号海上基地到来迎刃而解,并且在“库叶岛”

号海上基地到来之后,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千机大轰炸的护航战术。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都是极易遭到攻击的目标,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轰炸机的自卫能力与手段非常有限。

可以说,千机大轰炸的前提条件就是足够强大的护航力量。

通过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天军总结了很多护航战术,并且对各种护航战术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做了总结,再以此来编排最有效的护航作战方式,以提高护航作战的效率。

对千机大轰炸来说,最为有效的护航作战就是在轰炸机群进入之前,用护航战斗机驱逐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至少确保敌人无法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的防空战斗机,然后用少量护航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行动,就能确保轰炸机群顺利完成任务。

按照天军制订的护航作战战术,在出动1000架轰炸机对付5个目标的情况下,需要10个大队的240架战斗机执行前进扫荡任务,另外还需要5个中队的60架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活动,因此只需要300架战斗机就能完成护航任务。

由此可见,“库叶岛”

号海上基地的到来,使千机大轰炸具备了实施能力。

正是如此,在“库叶岛”

号参与战斗的第一天,天军就组织了千机大轰炸,而且在1天之内进行了两轮轰炸,让所有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都参与了战斗。

因为每架轰炸机都配备了2个机组(后来发展到每架战斗机都配备2个机组),所以天军在5月12日,再次组织了两轮千机大轰炸,让全部轰炸机飞行员都熟悉、或者说重温了千机大轰炸的主要战术,特别是在进入战区之后与护航战斗机配合的战术。

很明显,这两天的轰炸行动,只是共和国天军的热身运动。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