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号、更不用飞往更加遥远的努美阿,可以到“库叶岛”
号上降落。
更重要的是,作战部署中,“库叶岛”
号肯定在“盘古”
号的前方,即更加靠近澳大利亚,所以一些受损严重的轰炸机、特别是那些没有办法抛掉弹药的轰炸机(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降落到海上基地上),就可以在“库叶岛”
号附近迫降,然后等待救援,而不用担心在海上迫降后等不到救援就完蛋了。
当然,这么做不会对“库叶岛”
号与“盘古”
号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在更大、更醒目、也更容易遭到攻击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前方部署一座小得多、灵活得多(第四代海上基地在完全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而第五代海上基地只能以24节的速度航行)的海上基地,对提高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作战效率、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后来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还延伸与扩大了这一战术,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快遭到淘汰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去发挥余热,增强轰炸机群的护航力量,顺带提高海上基地的整体安全性。
事实上,这种有多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的作战模式,就是“海上基地群”
作战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
从战术上讲,“库叶岛”
号海上基地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轰炸模式。
5月11日,在“库叶岛”
号海上基地与其搭载的战术航空队投入战斗的第一天,共和国天军就组织了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千机大轰炸”
。
在当天上午与下午,部署在“盘古”
号上的2000多架战略轰炸机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对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地区与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州核心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用将近10万吨炸弹将这两片地区总面积在2万平方千米的8块工业区炸成了废墟。
这一天,也被称为“灾难星期二”
。
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将这一天订为“大轰炸受害者纪念日”
。
事实上,这只是“大轰炸”
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
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
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
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
了。
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
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
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
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