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一百零五章 安石变法(第6页)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范仲淹的新政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事实上正如南宋陈亮所言,那个时期的名士们“常患法之不变”

,没有什么人是保守派。

只不过,王安石一当政,他们就做不成改革派了,只好去做保守派。

那么,原本同为改革派且都想刷新政治的新旧两党,他们的分歧究竟在哪里呢?在乎动机与效果。

王安石是一个动机至上主义者。

在他看来,只要有一个好的动机,并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效果。

因此,面对朝中大臣一次又一次的诘难,王安石咬紧牙关不松口:“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这就是他有名的“三不主义”

王安石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有此信念,他理直气壮,他信心百倍,他无所畏惧。

在他看来,即便民众的利益受到一些损失,那也只是改革的成本。

王安石的一意孤行弄得他众判亲离。

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范镇、司马光。

但因为不同意他的一些做法,便遭到不遗余力的排斥。

司马光出于朋友情分,三次写信予以劝谏,希望他能听听不同意见,王安石则是看见一条驳一条。

如此执『迷』不悟,司马光只好和他分道扬镳。

前面说过,司马光他们原本也是改革派,只不过和王安石相比,他们更看重效果而已。

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帝国和王朝的弊病,司马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这是他主张渐进式改革的原因所在。

不要以为变法就好。

有好的变法,有不好的变法。

前者催生国富民强,后者导致国破家亡。

而一种改革究竟是好是坏,也不能只看动机,得看效果。

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实在是不佳,甚至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

王安石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但这种结果,弄得宋神宗和王安石想不通。

那么,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难道他的新法真有问题?并非如此。

熙宁变法失败,宋神宗和王安石无疑都有责任。

宋神宗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则太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但就事论事,就法论法,这些新法本身却并无大错。

就说青苗法。

平心而论,青苗法应该是新法中最能兼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一种了。

我们知道,一年当中,农民最苦的是春天。

那时,秋粮已经吃完,夏粮尚未收获,正所谓“青黄不接”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