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在博鳌论坛上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华国人能养活自己!
现在如此。
将来我们相信凭着华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我国农业科学家袁老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
杂交水稻是世界级农业科技难题。
发达国家较早涉足并投入巨大。
袁隆平院士用科学创新的思维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使杂交水稻的研究首先在华国得到突破。
他怀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的历史使命,在反复试验中,掌握多种关键技术,艰难而执着的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了对既往理论的重大突破。
这项科研成果,使我国进入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推广以后,不仅解决了华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说:“我现在有三个愿望:第一个就是超级稻向第三.级超级稻攻关,2010年大面积的使用。
第二个实施‘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五年之内在六千万亩的土地上生产出八千万亩土地的粮食。
第三个愿望,把杂交稻推向其他国家,走向世界。
我们正在谈判,在五六年之内,能够由现在的两万公顷,发展到一千万公顷,每公顷增产两吨。
为发展华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贡献。”
2005年8月,华国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华国,而且有利世界。”
袁隆平用自己的研究告诉世人,华国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可以帮助发展华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从历史来看,在1954年至196..4年期间,亚洲水稻平均每年产量增加为%;新品种的增产率为%,略高于人口增长率。
亚洲小麦杂交品种的年增产率从%提高到%。
如果保障足够的土地种植这些新品种,获得同样高的产量,就能够保证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也能够让居民吃饱。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粮食产量。
如“墨西哥小麦”
和“茉莉花国水稻”
等,这些品种和技术在一些国家推广后,粮食产量有显著增长,史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
自从“绿色革命”
以后,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我国的杂交水稻也属于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引进杂交品种之前的1933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是亿英亩。
产量24亿蒲式耳。
到1987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亿英亩。
但产量达亿蒲式耳。
1987年与1933年相比,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了亿英亩。
产量却是3倍多。
此外,玉米生产成本的下降,畜类、禽类产品饲养的成本下降,消费剩余大增,等等,都是绿色革命的成果。”
“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