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正是在垄断利润的支持之下,西方得以在全球确立非常优越的资源利用地位,使得其经济规模完全不受本国的经济资源限制,成为全世界的高价格产品供应中心和资源消耗中心。
西方以垄断价格主导了大部分的世界资源,而苏联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分到一杯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联参与军备竞赛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西方却实现了富裕和发达。
因为苏联企业从设立目标和经营方式,都无法从世界市场上捞到足够的垄断利润,这从老大哥对华国的真诚技术援助中就可以看到;相反西方企业却成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垄断利益输入关系,通过国际市场体系集中利用全世界的资源来与苏联集团抗衡。
正是因为冷战过程的深入,需要全世界的资源被动员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大为上升,为了不使自身孤立,对盟友的扶持和拉拢(如马歇尔计划)也使得富裕的阶层过分扩大,这一切都使得人对自然的关系出现巨大的恶化,富裕和发达即使限定在目前的狭小范围之内,相对应的自然资源也显得无法支撑的。
同时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资源的加工利用,将可能不再依赖对工人的剥削,如原来认为难以实现自动化的摘棉花、挤牛奶等作业过程。
现在也已经实现了自动化。
因此对于维持富裕生活而言,迫切的问题是要减少对有限地球资源分享的人口数量。
富人和穷人的和平共处已经受到深刻的质疑,这就是文明冲突论之所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讲。
减少富裕人口比减少穷人更有效,但是富人目前都是美国的盟友,根据过去时代设立的敌对关系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惯性发展的结果是针对以前的被包装成意识形态敌人的那些国家。
由于华国人口基础庞大,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工业品就产量而言也是居于世界第二位,而且华国的人均能源消费还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看起来华国已经具备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技术能力和决心,华国已经是而且将会是世界上资源消费增加最快的地区。
华国已经是促成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急剧下降的发展过程。
下一步极有可能是一步一步地削减西方的技术垄断地位,因此华国既是威胁西方资源分配地位的国家,也是可能威胁西方垄断利润的最大潜在对手。
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无法更改的,富裕和发达的生活不仅不愿意改变,而且成为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优越制度和自由(就是**不受主动克制地被满足)的表征,还不能一下子完全扭转,因此可以预料,发达国家最后一定会成为美国的敌人。
所谓“民主国家之间没有爆发战争”
的趋势是不会长期存在下去的,这种局面只是一种假象---在共同敌人消失之前、盟友还是被需要之时的假象,在第一步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所以第二步目标还没有提升到议事日程时的假象。
世界人口在1800年前后达到10亿,用了接近300万年时间。
第二个10亿在1930年达到,用了130年时间,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
1975年人口达到40亿,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
()今天世界总人口已经突破60亿。
与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世界的自然资源。
特别是工业所主要依赖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同步增长,而且由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人口急剧增加的同时人均资源消费量还在继续递增。
能源消费的增长尤其是与城市人口的增长,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今天世界经济所依赖的能源97.5%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工业产值的70%以上,是在对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中取得的。
世界钢铁产量在1950年为1.8.9亿吨,1968年突破5亿吨,1972年达到6亿吨,1974年突破7亿吨。
目前钢铁产量处于稳定状态,徘徊在7.0-7.5亿吨之间。
作为现代消费主义标志产品的私人轿车,目前每年销售量约3500万辆,其中美国约1500万辆,西欧约1360万辆。
目前世界每1000人汽车拥有量为92辆,美国达400辆,西欧368辆,日本为383辆,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华国和印度每千人均为5辆。
再以能源消费为例,世界能源消费量(换算成标准煤)从1850年-195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8年超过100亿吨。
人均能源消费量从1850年的115公斤,增加到1950年的1000公斤,1995年已经达到人均2055公斤,1995年美国人均消费11312公斤。
华国人均1083公斤。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尚不能认为人口对地球已经形成绝对过剩,已经达到什么增长的极限。
但是富人不肯与穷人一起过大致平等的生活水平,他们要在技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下生活,因此世界资源就明显无法支持这样的愿望。
其中美国表现得尤其突出,绝对不肯为了环境和子孙后代牺牲自己的富裕和发达,减少自己应该首先承担的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就是再明显不过得例子。
由于华国人口基数巨大,虽然人均数量很少,但是总能源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9。
华国的钢铁产量占17强,从这里也可以大致领略到。
为什么华国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
1930年代,奥地利的哈耶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