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于是逃匿山林。
朝廷只好募兵。
但唐朝庞大的折冲府编制李隆基也没有改革,也就是说各个军官还在,还在发薪水。
边将为了拉拢将士,逼迫朝廷封官赏职,连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都脱不了俗。
这无疑增加了行政费用。
同时晚年李隆基穷兵黜武,又要庞大的军队来支持。
本来唐朝一年边关费用只有两百万贯,到了天宝末,到了一千四五百万贯。
仅河东幽州剑南三道的粮食所需就达到了两百万石。
这些钱往哪里摊,只有从穷苦老百姓头上出。
开元时天下路不拾遗,到了天宝末,朝廷昏暗,再加上关中等地连年水旱,道路时有饿死人的情况。
但是杨国忠等人家中一盘菜能花费中人之家十家财产(难道天天吃龙肉?)。
李隆基也看到不对,这老天一会儿半年不下雨,一下雨又是半年不停,于是问杨国忠。
杨国忠就拿出一些长势良好的禾苗给李隆基看,说:“虽然雨多,但没有损害庄稼。”
扶风太守房琯奏水灾严重,杨国忠就派御史去调查,不是查水灾,是查房琯屁股后面有没有脏东西,准备整房琯。
于是天下大臣再没有人敢言灾情。
李隆基看着大雨连绵不停,问高力士,高力士说道:“自从陛下将大权委于宰相,赏罚不当,以致上天阴阳失调,我怎么敢说?”
高力士不但在这事上进了一谏,对李隆基放权给边关武将,也进了谏,但李隆基就是不听。
知道了,可是回去往杨玉环白白嫩嫩的肚皮上一躺,什么都不想了。
朱仝还在,老得一嘴牙掉了一半,跑到王画面前说道:“二郎啊,果如你所说啊。”
王画只是笑笑不语。
安禄山回到范阳,又请求用蕃人三十二将代替汉人将领,扫清最后一道妨碍。
李隆基居然同意,韦见素忧心仲仲。
劝是没有办法劝了,只好出了一个主意,让李隆基下旨,命安禄山为平章事,召他入朝,任命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为河东节度使。
出将入相,是每一个官员的梦想,如果安禄山不反,自然十分高兴。
又可以将安禄山的势力拨除。
如果是想谋反,这道诏书肯定不授。
李隆基一听也有道理,但写好了制书,却留中不发,让宦官辅琳用赐珍果借口查看。
辅琳得到安禄山重贿,回来自然说好话。
韦见素这番心血又白费了。
但是不是如此呢?
安禄山回到范阳后,每当朝廷有使者来,总是装病不出,布好兵力后,才出来接见。
这是害怕朝廷借下旨的机会,来个擒贼先擒王,将他斩杀。
随后李隆基又下旨让安禄山儿子安庆宗迎娶荣义郡主,让安禄山进京参加婚礼。
安禄山称病未来。
到了七月,安禄山上表献给朝廷马三千匹,但每匹马配马夫二人,并派蕃将二十二人护送。
河南尹达奚珣产生怀疑,上奏说:“请告谕安禄山,到冬天来献车观,由朝廷供给马夫,不用烦劳他手下将士。”
不说马夫,直接说将士。
如果这六千多人全部是精兵猛将,一下子借献马为借口,闯入京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年王画也献过马,比安禄山数量多,次数也多,随行也不过几百人就照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