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国民政府选择在这样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口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1946年3月,正是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到〖中〗国主持调停的时候,马歇尔一下飞机就听到了如此,“〖民〗主的、爱国的呼声”
立刻就对苏共和中共的行为提高了警惕。
于是,随之而来的政治胁迫和国际压力不仅迫使毛泽东决定,让开大路、占据两厢”
、放弃了,“独占东北”
的计划,也迫使苏联最终从东北撤了军。
1946年3月的这次,“点火”
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和三青团最为成功的政治运作之一。
在这场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大批青年先是走上街头,继而又走上了内战的战场。
而与此同时,由中共主导的,“声援一二?一学生〖运〗动”
和,“反甄审”
〖运〗动却被完全压制,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央大学的闹事学生也最终被迫服从政府的安排,到上海念书去了。
这次进校园,蔡远飞他们的功劳不小。
但事实上,仅凭蔡远飞他们这一伙军官是不可能,“点火”
成功的,真正在〖运〗动中发挥作用的是混杂在学生中的,“人民服务队”
一也就是,“五毒”
中的,“青年从”
。
所谓,“青年从”
简单地说就是“青年从军退役人员”
。
前面前过,“十万青年十万军”
时期有个政策,青年军从军人员退役以后可以选择进学校读书,由国家提供学费。
现在抗战结束了,一大批拿政府薪水、受三青团领导的“青年从”
就涌进了各大校园。
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成绩更加不妙,但却可以不在乎学校的考试、不在乎学校的纪律,作为流氓学生和学生特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青年从”
有点像是,“军官总”
的孪生兄弟。
在校园里,他们的组织性不亚于学生会,攻击性却更加残暴,他们兼有学生的轻率和兵痞的野蛮,却失去了理想的单纯,犯起浑来无法无天。
他们可以打老师、打同学、大闹课堂,可一旦对上级不满,他们也敢打〖警〗察、骂官员、围攻政府。
1946年4月,刚刚在,“反苏〖运〗动”
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青年从”
就转而大闹南京总统府,有个家伙居然还在总统府的墙上画了个大王八,而这位敢在蒋委员长办公室的大门口表现漫画才能的傻大胆,就是蔡远飞的老朋友潘崇德。
1946年4月之后的南京,就像是政治闹剧的大舞台。
一方面,报纸上接二连三地登出各种各样的,“好消息”
另一方面,大街小巷间却充满了天怒人怨,集会游行和抗议漫骂此起彼伏一而有意思的是,这些不满的情绪又往往是因为那些,“好消息”
引起的。
比如,有好消息说,苏联从东北撤军了。
可是,外国的撤军并没有换来〖中〗国的和平,苏联人前脚刚走,国共两党后脚就打了起来,4月份以后的东北地区成了军事冲突最激烈的战场,而就在这时候,南京城里的东北人也纷纷上街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