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到时候就会有【强龙来压地头蛇富家子北京行凶……】之类的新闻。
——不,或许这样还好一点。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不管是大新闻还是小新闻,报纸上都有意无意的提到了“平南某小学”
、“梨某”
、“黎某某老师”
、“丈夫校长”
等词汇。
几乎都是在往贬低的方面引导读者,只有人民日报还算报道得中规中矩。
梨木曾看过香港林、赵关于《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与社会运动》的相关研究。
其中提到大陆官方言论偏向美化社会,非官方言论偏向丑化社会。
前者的传媒有国家补助,报导的自然是利党新闻;后者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赚钱,并为自己报社树立“敢于报导真实情况”
的形象;而真正“以新闻做新闻”
的新闻职业者实在难以生存。
在国家逐渐放宽舆论的现代(ps:真的比以前宽了很多),普通小传媒开始崛起,国家传媒退居二线,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只能在细小的夹缝中求活。
时间再往后推些,新闻就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届时社区、**就成了真正的主流传媒。
但为了吸引读者眼前,经常会在自己本身就没弄清楚事情的情况下直接误导读者,以讹传讹吸引眼球。
7月21这种普通的日子里没什么大新闻,奥数理所当然会被报社当成小新闻关注一下。
而且这次奥数还考出了两个史无前例的满分,两名学生又同出身于南华市,这本身就足以成为新闻头条。
如今竟然还闹出了“轰动事件”
。
男孩违规参赛被免,少女支持同伴放弃领奖……无论哪条都是值得往下追的新闻。
【九岁半男孩荣获全国大奖】是一个标题。
【黎某某帮孙子违规参赛】也是一个标题。
新兴报刊的总编会选择哪个简直不言而喻,追着第二个标题还可以做“全国集体违规报名”
的新闻。
不过做这种新闻很可能会遭到上面的弹压,被国家划入警戒的黑名单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只是追踪单个人的新闻,那就没这个担忧了,何况新闻里的孩子和老师都只是没权没势的小市民。
“妈,这次你们先自己逛,我和莫墨馨回去一趟。”
梨木犹豫了下便在停车场跟母亲等人辞别。
本来新闻这种东西只要放上两天就成了旧闻,奈何连着几条新闻最后都写有“继续调查”
、“持续跟踪”
等字样,着实令人感到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