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章(第3页)

他同巴金、靳以主编大型的《文学季刊》是当时轰动文坛的大事。

他也竟让我们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充当《季刊》的编委或特约撰稿人,名字赫然印在杂志的封面上,对我们来说这实在是无上的光荣。

结果我们同西谛先生成了忘年交,终生维持着友谊,一直到1958年他在飞机失事中遇难。

到了今天,我们一想到郑先生还不禁悲从中来。

万里投荒第二人

此时政局是非常紧张的。

蒋介石在拼命&ldo;安内&rdo;,日军已薄古北口,在东北兴风作浪,更不在话下。

&ldo;九&iddot;一八&rdo;后,我也曾参加清华学生卧轨绝食,到南京去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

我们满腔热血,结果被满口谎言的蒋介石捉弄,铩羽而归。

美丽安静的清华园也并不安静。

国共两方的学生斗争激烈。

此时,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同志正在历史系学习,与我同班。

他在进行革命活动,其实也并不怎么隐蔽。

每天早晨,我们洗脸盆里塞上的传单,就出自他之手。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人皆知。

他曾有一次在深夜坐在我的床上,劝说我参加他们的组织。

我胆小怕事,没敢答应。

只答应到他主办的工人子弟夜校去上课,算是聊助一臂之力,稍报知遇之恩。

学生中国共两派的斗争是激烈的,详情我不得而知。

我算是中间偏左的逍遥派,不介入,也没有兴趣介入这种斗争。

不过据我的观察,两派学生也有联合行动,比如到沙河、清河一带农村中去向农民宣传抗日。

我参加过几次,记忆中好像也有倾向国民党的学生参加。

原因大概是,尽管蒋介石不抗日,青年学生还是爱国的多。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

这几年,我们家庭的经济情况颇为不妙。

每年寒暑假回家,返校时筹集学费和膳费,就煞费苦心。

清华是国立大学,花费不多。

每学期收学费四十元;但这只是一种形式,毕业时学校把收的学费如数还给学生,供毕业旅行之用。

不收宿费,膳费每月六块大洋,顿顿有肉。

即使是这样,我也开支不起。

我的家乡清平县,国立大学生恐怕只有我一个,视若&ldo;县宝&rdo;,每年津贴我五十元。

另外,我还能写点文章,得点稿费,家里的负担就能够大大地减轻。

我就这样在颇为拮据的情况中度过了四年,毕了业,戴上租来的学士帽照过一张相,结束了我的大学生活。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