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四百四十九章 茶会(第3页)

拖着长辫,身着袍褂的中国人,穿梭在金发碧眼、红男绿女的老外堆中,且淑女们还是“肉袒”

(刘锡鸿的描述语),心中之感触,则非笔墨可以尽述。

饮茶本是源自中国的雅习,但此时的英国茶会,已经超越了一般生活习惯,成为社交的重要形式。

和中国传统的文人茶会不同,英国的茶会可不是三五知己品茗清谈,张德彝笔下,外交大臣德比夫人的茶会,“男女数千,拥挤颇热”

,“葛尔呢夫人家茶会,楼阁崇宏,男女杂遝,肘并肩摩者,以千数百计”

,道模存夫人家茶会,“男女纷集,有千数百人。

广厦长筵,酒肴罗列,鲜花四壁,香艳怡人,洵胜会也”

经常受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使得郭嵩焘萌发了举办答谢茶会的心思。

从常理上说,来而不往,也不礼貌。

他咨询成本,听说办一场起码须500英镑,合银1750两,“此数无可再减”

这一天傍晚,郭嵩焘告诉张德彝,他想要在下月办一场茶会。

他还想仿照英式习惯,以郭夫人(即随他出国的续配夫人梁氏)的名义印发请柬。

张德彝听后立刻婉转地表示了反对:“按西俗,凡请茶会、跳舞会,固皆女主出名,然此次中国钦差请茶会,可以稍为变通,不必拘定。”

郭嵩焘不以为然的说道:“入乡随俗,何必拘泥?且英人皆知我携眷驻此,未为不可。”

张德彝提醒郭嵩焘道:“在西国,若如夫人出名,自然体制无伤。

苟此信传至国内,恐人啧有烦言,不免生议。”

听了张德彝的话,郭嵩焘想起了这些天一直躲避自己的刘锡鸿,不由得长叹一声,“俊峰你说的很是,就依你吧。”

这些天刘锡鸿虽然也一直没有拒绝参加社交活动,但却极力避免和郭嵩焘在一处,而且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闷在书房当中写日记,此时郭嵩焘已经从使馆随员李荆门的报告,知道刘锡鸿“编造日记,十日一寄沈经相、李兰荪尚书”

,痛心之余,对刘锡鸿也开始防备起来,是以听从了张德彝的建议,没有用梁氏的名义发请柬。

为了准备这一次的茶会,中国使馆上下都动员起来,酌定邀请名单,制作请柬,忙得不可开交。

1875年5月19日,中国驻英使馆成功举办了中国外交史上第一场招待茶会。

使馆将馆舍中的公共空间连同外交官的宿舍全部腾了出来。

由大门至二层楼,左右列灯烛、置鲜花、辅红地毯。

楼梯扶手上装饰白纱,挂上红穗,分插玫瑰、芍药及茶花。

客厅、饭厅皆悬鲜花灯彩,横设长筵,一置茶、酒、咖啡、冰奶、小食,一置热汤、冷荤、干鲜果品。

刀叉杯盘,罗列整齐,玻璃银瓷,光华耀目。

客厅对面,安排乐队。

悬花结彩,鼓乐喧天。

还布置了临时衣帽间。

门外支棚帐,雇用六名英国警察维持秩序。

当时,中国使馆位于波特兰大街45号,是一座五层楼的沿街建筑,出席嘉宾达800余人,“凡客至皆以为欣幸”

(未完待续。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