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宫女和太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表情了,脸上含笑,太后老佛爷会认为他们是在幸灾乐祸,脸上带悲,太后老佛爷会认为他们是为大清国哭丧!
总之,乐不得,悲不得,所有人就只能面色僵硬,如同行尸走肉。
恭亲王奕忻和端郡王载漪小心地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进入乙未年,奕忻的背更加佝偻了,面色更加苍白,气息越来越虚弱,他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为太后老佛爷当了一辈子奴才的奕忻,就快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了。
奕忻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急忙用手绢捂住嘴巴,手绢里染着血迹。
奕忻心头一阵长叹,把手绢藏进衣袖里。
“恭亲王近来身子不太好啊,恭亲王是朝廷栋梁,要多保重身子啊。”
端郡王眯缝着眼睛说道。
“偶感风寒,过两天就好了,不劳端郡王挂念。”
恭亲王淡淡说道。
他知道,这位郡王要是看到他手绢上的血迹,会乐得三天三夜睡不着。
慈禧太后睁开了眼睛:“今天请二位王爷来,是想和二位商量一下家事,所以,没有让外臣来。”
端郡王心头一阵狂喜,太后老佛爷的家事,多半是皇位之事,除了皇位,还有什么能让太后老佛爷挂心的家事!
乙未年,太后老佛爷越来越不满意光绪皇帝了。
这位在甲午年死里逃生的的皇帝,胆子越来越大,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维新派的人物,在朝中,有翁同龢、张萌桓这些朝廷重臣,在外地,有张之洞、刘坤一、黄遵宪、陈宝箴等一大批封疆大吏。
在民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摇旗呐喊,维新派声势浩大,席卷全国。
就连荣禄和刚毅,也整日维新长维新短的,生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其实,慈禧太后并不反对维新。
她也知道,大清国到了这步田地,不变法是不行了。
但是,她恼火的是,维新派提出要强化君权,由圣心独断发动自上而下的维新!
在强君权的口号下,原本在朝堂上势不两立的清流派和洋务派合流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在光绪皇帝的亲政下,推动全面维新变法。
清流与洋务的合流,打破了朝堂上的平衡,这是慈禧太后不愿意看到的。
而强君权,说白了,就是让慈禧太后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这是慈禧太后绝对不能接受的。
声势浩大的维新运动,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民间,毫无顾忌地提出了保皇维新的论调,这让光绪皇帝底气陡增。
他开始频频与维新派见面,对慈禧太后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倨傲起来。
光绪皇帝被声势浩大的保皇维新运动搅昏了头脑,他以为自己已经掌控了全局,可以向慈禧太后叫板了。
而慈禧太后的脑子,却要清醒得多。
光绪的身边,簇拥着一大群清流洋务大臣,民间还有一个康圣人摇旗呐喊,可谓实力陡增,而慈禧太后所倚重的重臣们,实力却是此消彼长。
尤其是载漪丢了北洋水师,荣禄丢了一个镇的新军。
这大大消弱了慈禧的实力。
慈禧太后深感忧虑,寝食难安。
载漪忍住心中的狂喜,附身说道:“太后,不知是何家事,需要太后如此费心?”
慈禧太后扫了一眼载漪,嘴角发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嘲讽,她很清楚载漪心里想什么。
他想的事,也是慈禧太后动过的念头,而且,直到现在,这个念头仍然萦绕在她的脑海中。
只是,载漪太心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