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但他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心头的失落根本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他消沉了好些时候,然后才慢慢地重新振作起来。
工部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虽然他还是正八品的主事,但根本没有分管的事务,至多也就是在工部挂了个名而已。
这大概还是因为工部怕背上一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的骂名,所以才没有把他退回燕山卫。
但挂名也有挂名的好处,至少他有了大把的空闲来整理这两三年里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有时间更深入地思考一些他所关心的“经济学”
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朝廷刚刚决议执行东倭方略,宗室决定向前三口提供六百万缗民间贷款的时候,他就前瞻xing地指出,在东倭国金山银山的消息泄露并且逐步得到证实之后,现有金银铜三者的比价在未来将会有一次持续数年的高低震荡,但总的趋势将是金银价格的逐渐走低,最后会出现“银贱铜贵”
的局面一一这恰恰与现在“银贵铜贱”
的现象相反。
对于这个论断,很多人都是抱着嗤之以鼻的态度,把它当作一个笑话来听。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屑一顾。
户部的一个堂官和他就这个话题聊过很多次,还把他的看法写进呈文,摆在了户部尚书的案头上。
可惜的是,这个呈文并没有受到户部尚书的重视,户部衙门和朝廷对这种可能xing也没什么jing惕xing。
在官员们心里,官银和制钱的比价就是官定的一兑二千,这是一个恒定的不可变更的兑换价格。
至于市面上官银和制钱的价格,在短短三四个月里就从一兑二五甚至一兑二六跌到了一兑二三,这和他们又有多少相干呢?
不久之后,蒋抟再次指出的另外一个可能xing。
这个可能xing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宗室在向前三口贷款的时候。
这个时期,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是以制钱形式流入东倭,短时期内将在宗室分布密集的地区形成铜荒;所以,假如朝廷不及时公开消息并采取有力措施的话,铜荒的影响将会逐步地扩散,最终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形成“通货紧缩”
现象。
第二阶段是在东倭方略完成之后。
因为大量东倭金银的输入,大赵很可能会陷入一次范围更大、时间更长的“通货膨胀”
……
不能不说,蒋抟是个有恒心有毅力同时也耐得住做学问的寂寞的那种人;当然他也有一些天赋。
他从半罐水的老师那里学来一些似是而非的“大杂烩”
一般的理论,最后,居然推导出了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
就在他得出结论不久,上京周边的州县便显露出一些通货紧缩的苗头。
为了向前三口提供贷款,宗室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大量地抛售土地、粮食、布帛以及一切能够变现的东西,其后果就是上京的土地价钱狂跌不止,粮食布帛等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价格也在持续下降。
受它们的影响,上京市场上的盐、茶叶、药材、香料、木材、陶瓷器……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降价。
甚至连码头和货场上的人力价钱都无法幸免。
洛河上最大的关口码头,五月份时这里一个帮工一天的工钱最低也是七十文一一最近几年的这个季节,工钱几乎都是这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