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说罢,边令诚连连磕头请罪,李隆基却阴沉着脸,慢慢翻阅边令诚的报告,眼中若有所思,沉默了片刻,他淡淡说道:“朕听说楚王因病才将兵权移交给高仙芝,可有此事?”
边令诚一愣,李豫一直便呆在潼关,他从未听说他生了病,边令诚抬起头刚要回答,忽然发现高力士向他使了个眼色,他猛然醒悟,连忙答道:“楚王殿下确实是生了病,奴才曾劝他回长安静养,他却说将士在前方浴血,他一点小病并不碍事,奴才好生景仰!”
李隆基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他将边令诚的奏折扔还给他,道:“这本折子还给你,连同楚王生病之事,再写一本来!”
可就在他抬手的一瞬间,高力士突然发现,在那本折子的最后一页,李隆基早已写上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字:“皆斩!”
。
。
。
。
。
。
。
。
。
。
。
等李隆基出去更衣回来,他忽然发现桌上又多了一本奏折,看了看,竟是李清写来的折子,他不由微微一愣,不解地向高力士望去,高力士连忙禀道:“这是李清下午派人送来,老奴见陛下疲惫,不忍让陛下太操劳,本想明日再上呈,可现在陛下精神颇好,便斗胆拿了出来,请陛下恕罪!
“
李隆基笑了笑,“你关心朕,朕怎会怪你!”
说罢,他坐下随手拾起奏折,细细阅读,渐渐地,他的目光变得明亮起来。
“臣闻唐军新败,不胜忧虑,但潼关不失,又感苍天佑我大唐,臣以为安禄山洛阳篡逆,彰显其狼子野心,已令天下人共愤,又使臣看到了转机,现唐军虽败,但关中仍有带甲士不下十万,只要用其之长,避其之短,逆势未必不能扭转,臣特献三策,以供陛下参考。
一、潼关天险,乃关中门户,臣建议可选大将率重兵镇守,当拒关不出,切不可与敌争长短,如此可保京师不失。
二、史思明大军南下,河东必然空虚,臣建议可由朔方军东出井陉,攻打太原,随即转攻河北,直取安禄山老巢。
三、安禄山虽篡逆,但大唐民心犹在,臣建议陛下向天下下诏,号召大唐士民共戮国贼,可择勇者重赏之,以激励天下人士气。
。
。
。
。
。
。
。
。”
“好策!”
李隆基禁不住拍案而起,他兴奋地对高力士道:“李侍郎能在朕最危难之时献此良策,足见其忠于大唐之心,朕欣慰之极”
高力士见李隆基喜悦之情溢于颜表,便趁热打铁道:“既然李侍郎能出此良策,他必有应对之法,陛下为何不召他来替高仙芝?”
李隆基点头笑道:“朕也正有此意!”
他快步走到案前,提笔便要在李清的奏折上批示,忽然他似想到了什么,又将笔放了下来,淡淡一笑道:“此事待朕再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