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少年(第1页)

巍巍武夷,群山峰峦叠障,逶迤绵延,是祖国东南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向东面海。

山间茂林修竹,常年云雾缭绕。

林中一年山花不断,野果不绝。

野猪、野牛、野鸡、山羊、獐子、穿山甲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相传景秀武夷就有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

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尤以水帘洞、桃源洞著称。

水帘洞位于章堂涧之北,外沿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

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

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

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

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

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篆体字。

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

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琳琅满目。

水帘洞不仅以风景取胜,又是武夷山道教胜地,古来道观多择此构建,为山中著名的洞天仙府,又称唐曜洞天。

洞室轩宇明亮,洞底岩叠数层,呈长条形,设有石桌石凳,供人休憩。

全洞宽阔,洞沿设石栏护卫,凭栏可尽赏洞外飘洒飞散的水帘。

透过明亮的水晶珠幔,还可观赏山中盆景式茶园胜景。

武夷山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此地穷极幽深,石崖相倚成门,复履婉转而入,石桥下溪涧流水,内忽平旷,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四面环山,桃林片片;田畴可一、二十亩,彷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故得名。

道观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是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士来此隐居修炼。

会稽女冠孔氏、庄氏、叶氏(后人称三皇元君)结伴来武夷修炼,后皆结茅于桃源洞,并开发成一方避世隐居的乐土,桃树成林。

宋儒陈石堂、高士吴正理也曾居此炼养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隐居桃源炼丹。

元朝时扩建刘文简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刘文简公等神像。

明朝,桃源道观已远近闻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观之一。

当时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占地面积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明吴拭《小桃源洞访道人》诗云:「……,穷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栖心炼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无需索;风动棕花落,雨过药苗摘。

还真是应了那句古话,天下名山仙占尽,世中凡人只落个眼羡的份,自己岂能与名儒高仙相比。

不过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教术都不会束之高阁,曲高寡和,它总是会放低自己的身段向乡村、山野、民间延伸……

于是在武夷山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延伸的山麓间,各个大大小小的乡村山野都散布着大小道观。

一方面满足了凡间乡民的精神寄托,也为凡人认识道教的修炼、普渡济世的法力提供了方便。

凡人不用外出,不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状态下,只要一看到村头山尾的道观就会想到还有道,有什么凡世间不能释怀的事心中也会顿时轻松起来……

白湖村就是武夷山南麓下了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大都是姓高。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