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杨吴和南唐在不断加大政策力度的基础上,根据江淮环境形势,优先发展水利,淮南和江南等地区的农业迅速恢复发展。
杨吴建国之初,便着手在楚州和扬州修复或新建陂塘;南唐立国,筑楚州境内白水塘,淮南为之得益。
又“命州县陂塘湮废者,修复之”
。
(卷3,《嗣主书第三》)唐五代对于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整补,亦是大手笔,可见记载的就有驿亭埭,奔牛埭等。
升元年间对丹阳练湖的整修,更是一项重大工程,向为水利史所重。
练湖始开于西晋,东晋时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湖泊,可溉丹阳,金坛,延陵等县万顷良田;唐代,练湖开始对江南运河进行水量补给,唐末兵乱之后,练湖年久失修,至南唐几无灌溉之力。
丹阳县令吕延桢主持疏浚整治练湖工程,“筑塞环岸,疏凿斗门”
,使练湖恢复了水利功能。
多雨时节,可汲纳四十八派之水;旱季可溉周围诸县,又灌注江南河,“使命商旅,舟船往来,免役牛牵,”
。
(卷871)陶懋炳认为,“南方诸国兴修水利,成绩之著,无如吴越”
,(p181)应是中肯之论。
从地域政治上看,江苏东部当时处于吴越国统治范围,但吴越对今江苏太湖地区的水利整修,得益于南唐与之共同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南唐政策间接使然,值得一提。
时吴越于重要水利工程处置“撩浅军”
,“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
(卷78,《吴越武肃王世家》)元璙在苏州任中吴节度使时,命部将梅世忠为都水使,“设锸港口,按时启闭,以备旱涝”
。
(卷115,《拾遗》)
南唐对于秦淮河的整修也值得一提。
杨吴时始将秦淮河贯于城中,作为重要航道;南唐保大年间,又疏浚河道。
《宋朝事实类苑》卷47《休祥梦兆》云:“江南保大中,浚秦淮,得石志”
,是为验证。
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我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的新格局在江苏地区逐渐形成。
南方优良作物品种北上,蔚成大势。
江南地区是稻米之乡,扬州,泰州,楚州和泗州等地,南唐时已广种稻米,不仅产量提高,品种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声名。
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在江南地区,北方的小麦已普遍种植,出现了“极目青青垄麦齐”
的景象。
桑树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
之谓。
(卷270,《后梁纪五》)楚州和泗州的麻有名,为朝贡之物。
茶叶的生产以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园闻名于当时。
宜兴产茶历史久远,“阳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