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吴为从孔子回答学生问题的两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人的生存观念、一种人生的意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对于任何事物,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驾驭它为快乐的人。
由此,他推展出人生意义的基本思路:
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释之、
释之不如信之、信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乐之必欲求之。
这里所说的见之、知之、释之、信之、好之、乐之、求之,是对人生要旨、人生真谛、人生意境的简要概括。
百闻不如一见。
说明亲眼所见、眼见为实的重要,但真实未必是真理。
从他人之处得之不如由自己解释得到的珍贵。
“吃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从科学领域中追求和崇尚原创性研究的风气中可见一斑。
知道的东西未必相信。
不能相信也就很难指导行动。
相信什么要比知道什么重要得多。
相信的东西要达到爱好的程度,爱好不如达到感到欢乐的程度给人带来更佳的体验。
在这里,“求”
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令人感到欢乐的东西,必然驱使人们去追求它,使它具有了目的性;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是达到或者进入了乐境,是否还有求。
如果象三国演义中的阿斗那样“乐不思蜀”
,失去了进取心,或者象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富裕阶层之中出现的小富即满、富而不进现象,则不足取。
唐僧取经,修成正果。
还有事情去干,那就是传经送宝,普渡众生。
乐并不是极境。
极乐世界只存在于宗教领域。
在现实之中,乐境的保持是有条件的。
富不过三代。
官不传子孙,说的就是如果坐吃山空、不思进取,乐境也会消失。
由“见之”
到“乐之”
,由外向内,再内显于外,包含了一个内心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表示心灵活动变化及向外在行动转化存在着强度递增的过程。
认同“求之”
所具有的双重性的意义,就在于理性地保持我们追求乐境的积极性。
并要特别注意免于出现内向封闭的沉寂、死寂状态,不断启动新一轮的由“见之”
到“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