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美国的清教徒主义源于16世纪的英国。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展开之后,有些人热切的要求净化教会,这些人便被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想要摆脱与传统天主教有关联的一切,单单让《新约》来决定教会的准则。
1607年,这群人逃到了荷兰,数年之后,发现这里也并非他们理想中的乐土,于是他们怀揣希望与梦想移民美洲新大陆,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
登陆马萨诸萨州。
建立普里茅斯公民自治团体,清教徒开始在美洲大陆上扎根。
基督教清教徒的精神和信念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基督教是一个救世情结浓厚的宗教。
在《圣经》中,由于“神爱每一个人”
。
所以不愿失去他的任何一只羔羊;100只羔羊中丢失一只,上帝也要把它找寻回来。
耶稣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你们是世上的光”
,你们的光应当“照在人前,让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
这种救世的使命感,使美国人的天性中有一种所谓的“传教士精神”
。
1776年得美国独立,独立本身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独立遵循的思想原则:《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自由”
、“人人生而平等”
、“天助自助者”
,这是美国人信仰的声音。
是他们强大的“基因”
。
美国人将“好”
的文化和制度“推己及人”
的“救世”
情结,深深扎根于基督教清教徒的“天命”
意识。
制度和文化的对外扩张通常被他们理解为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特殊使命”
。
所以。
听了宋骁飞的话,此时的威廉.塔夫脱陷入了沉思。
他本身也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于是他答应宋骁飞回去说服美国国会的议员们。
不过,威廉.塔夫脱对宋骁飞的方案还是有所怀疑,说:“即便中国和美国联手,真的有把握说服德国和英国坐到谈判桌上来吗?”
宋骁飞说,根据中国收集到的情报,战争进行到现在,欧洲各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三个年头,战争的代价不断攀升,双方获得胜利的希望都很渺茫。
尽管人民付出巨大的牺牲、遭受了种种灾难,但还是看不见战争的尽头,各种矛盾与困难都已经难以掩盖地浮出水面。
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先在战壕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