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一旦媒体有意进行偏向报道或者有人操纵舆论,比如雇佣水军或五毛发帖,这种偏向报道又正好迎合了大众心理时,一种举国的狂热及偏激就极易形成,这种所谓的“羊群效应”
,历史上会搞宣传的人,比如希特勒,都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当战争变得旷日持久之时,媒体残存的专业主义精神,基本上瓦解了。
比如法国的《十字架报》,把战争宣传成种族之间的争斗:“高卢人、古罗马人与法国人远古的热忱,在我们体内复活,必须把德国人从莱茵河左岸清除干净。
这些声名狼藉的游牧部落必须被赶回他们的疆界。
法国和比利时的高卢人必须用决定性的突然打击断然击退侵略者。
种族战争出现了!”
宗教之间的差异,比如基督教和东正教之间的不同,也变成了战争的原因。
刚开始,法国举国上下卷入一致赞同战争的狂热气氛中。
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宣传鼓动下参军之时,妇女们则往他们的武器上套上鲜花,献上热吻。
法国大肆宣传德国的残暴。
战争初期,法军连战连败,已经受到政府管控的媒体,没事实来宣扬法军的胜利,只好捏造新闻。
每天凭空报道德军的死亡人数,并且“报捷”
说英法联军占领德国汉堡。
同时,英法媒体一个劲抹黑德军。
比如德军占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发表一份报道称:在宣布攻占安特卫普时,人们让教堂敲响了钟声。
法国的《晨邮报》这么转载:据报道,在安特卫普市被攻占时,教士们被迫敲响钟声。
接着英国的《泰晤士报》则转载成这样:据报道,拒绝敲响钟声的教士被解职。
最后这条新闻又回到《晨邮报》:据报道,野蛮的征服者对勇敢的拒绝敲钟的教士进行了惩罚,他们被脑袋朝下倒吊起来,像钟摆一样晃来晃去。
在战争期间,为了达到抹黑敌人的目的,捏造成为媒体报道的家常便饭。
英国的《泰晤士报》就刊登了毛骨悚然的记事:德国的“尸体活用设施”
,说德国使用英国士兵的尸体制作肥皂。
记者如临现场写道:“满载英国士兵尸体的列车到达工厂,然后尸体被清洗干净、消毒。
然后尸体被送进干燥室,最后被自动传送到消化器(一种大锅),蒸汽处理后,尸体就被制作成好几种产品,生成的油脂,被装入小桶里。”
这完全是篇捏造的文字,意在激起英国民众对德军的强烈反感!
相比较而言,严谨呆板的德国人,在大战中的宣传做得比较差,除了把自己干的坏事推到对方身上,就总强调敌方的宣传是谎言,为了让德国民众明白这点,德国把协约国的英文allies解释为“一派谎言”
。
在学校,则要求学生们抄写“路透社(英国的主要通讯社)是战争谎言的编造者”
。
不过,德国对美国的宣传战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当时在美国的人口比率中,有十分之一为德国后裔。
总之,记住一个定律:在战争中,最没有新闻的地方,就是报纸。
这在今天也适用,就像萨达姆的宣传部长,美军都攻进巴格达了,他还在说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