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百四十九章 科举 求点推收赏评(第2页)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

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

二科举人。

[2]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结义可称”

“操履清洁”

“强毅正直”

“执宪不饶”

“学业优敏”

“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

“膂力骄壮”

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

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