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说得透彻一点,如果美军一下就猜中了,那么这场海战也太简单了。
当时,第三主力舰队确实没有在中途岛西北方向上活动,而是在美军最想不到的地方。
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第三主力舰队一直与第二主力舰队在一起,而且是中途岛海战的绝对主力。
也就是说,从中途岛西面北上的2支主力舰队中的一支就是第三主力舰队,而第一主力舰队早就提前加速北上,即到达中途岛西北海域的是第一主力舰队。
由此可见,担任佯动任务的是第一主力舰队,而为了避免过早暴露,第一主力舰队没有过分靠近中途岛,而是在预警机、远程侦察机等等兵力的协助与配合下,失踪在美军战略侦察机的搜索区域边缘活动。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第三主力舰队如何骗过了美军的侦察机?
与“秦”
级主力舰一样,“汉”
级主力舰在设计的时候就非常注重被动隐身能力。
问题是,在先进的探测手段面前,被动隐身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也就无法确保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被动隐身只是降低了被发现的可能性,而无法改变战舰本身的电磁信号辐射特征,也就无法隐藏战舰的身份。
针对这个问题,“汉”
级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要与其他的主力舰、甚至是其他的战舰具有相似的电磁反射特征。
为此,“汉”
级的上层建筑与“秦”
级非常相识,而“秦”
级的上层建筑实际上是个四面体,因此“汉”
级上层建筑的顶部与“秦”
级的基本上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设法增大“汉”
级的吃水深度,就能使10多万吨的大型战舰在雷达屏幕上变成一艘几万吨的主力舰。
达到这一目的不需要先进技术,只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周全一点,加上一些巧妙的方法就能实现,即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向隔舱注水来增大战舰的吃水深度,让海水淹没部分上层建筑,就能让战舰的雷达发射信号减弱许多,从而被认为是“秦”
级主力舰。
相对而言,真正的问题在护航战舰上。
因为要承担舰队防空、反潜与部分远程攻击任务,所以巡洋舰与驱逐舰上需要配备大量的探测设备,哪怕大部分电子设备、特别是主动雷达等会散发出电磁辐射的电子设备的使用率非常低,一般只能在战斗中派上用场,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对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外形设计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即很难做到绝对平整与绝对密闭,也就无法像主力舰那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半个舰体没入海中。
“兴凯湖”
级与“长白山”
级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通过采用新的武器系统来减少电子设备的数量,从而使得战舰上层建筑的整体平整性与密闭性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拿“兴凯湖”
级来说,通过采用“梅杜沙”
系统,可以适当削弱战舰的区域防空能力,即减少火控照射雷达的数量,并且使用天线更小的远程探测雷达来缩小电子设备天线的总面积。
综合这些办法,“兴凯湖”
级的电子设备天线仅有以往巡洋舰的三分之一。
正是如此,从外观上看,“兴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