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正是如此,美军舰队才绕到夏威夷群岛北面,这样一来,就能呆在瓦胡岛西北1000千米的海域内,不需要过于靠近中途岛,还能得到来自本土西海岸的空中掩护。
更重要的是,如果共和国海军舰队要想发起偷袭,就得进入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
也就是说,就算共和国海军舰队偷袭成功,也会遭到上千架战略轰炸机的轮番进攻。
因为往北3000多千米就是阿拉斯加,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能够动员部署在阿拉斯加的轰炸机(该地区的轰炸机长期执行轰炸共和国本土的作战任务),将轰炸力量提高1倍。
毫无疑问,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支舰队能够顶住2000架轰炸机的轮番攻击。
再来看张雪峰的部署,就不难发现,他已经预料到了美国海军的这一行动。
在7月6日之前,共和国海军作战舰队在中途岛西北,即在登陆场的左后方,因此美军舰队在夏威夷群岛北面海域攻击登陆场的话,肯定会进入共和国海军舰队的攻击范围,如果美国舰队攻击海上基地群,则会主动撞上共和国海军舰队的炮口。
当然,这一部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舰队暴露在前。
不管怎么说,美军舰队赶过来之前,肯定会调动一切侦察力量搜寻前方海域,而部署在阿留申群岛的美军战略侦察机只需要调整巡逻方式,即将固定区域警戒巡逻转变为全程侦察,就能将侦察半径提高到5000千米以上,从而发现南面4000千米处的共和国海军舰队。
同样的道理,共和国海军舰队也能依托部署在“女娲”
号上的战略侦察机,将侦察范围向东延伸5000千米,从而确保能够及时发现进入交战海域的美军舰队。
由此可见,这一部署的基本战术思想就是在信息享有权基本相等的情况下,与同样希望用一场海上决战来决定太平洋制海权的美军打一场堂堂正正的海战。
当然,这也是一场以实力决定胜负的海战。
调整部署后,共和国海军舰队也选择了伏击。
不得不承认,张雪峰在战术决策上很有一手,至少在判断对手的战术意图时,拥有非常强烈的直觉。
以当时的情况,就算美国海军求战心切,而且迫切希望在中途岛沦陷之前取得海上胜利,可是在实力明显不如共和国海军的情况下,美军舰队肯定不会到共和国海军选择的战场上决战,而会在发现共和国海军舰队之后,想方设法的拖延共和国陆战队登陆中途岛的作战行动,争取获得更好的决战机会,从而使战场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更重要的是,在美军舰队逼近,共和国海军舰队又不能一举歼敌的情况下,共和国陆战队肯定得重新衡量登陆中途岛的作战行动,调整作战计划,甚至会撤走登陆舰队。
也就是说,只要美军舰队能够在战场上制造出紧张氛围,就能在不与共和国海军交战的情况下守住中途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美军舰队主动赶往中途岛海域的根本目的。
由此可见,就算将舰队撤走,等于把陆战队顶到了前面去,甚至把海上基地群暴露在了敌人面前。
正是如此,很多人在评价张雪峰的时候,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海军将领”
,即像林啸雷那样,只考虑海军利益的将军。
张雪峰到底是哪种类型的将领,不但要看他的决策,还要看决策产生的影响。
就拿这次决策来说,表面上看,张雪峰把陆战队与海上基地群都当做了可以牺牲的诱饵,但是从整体目标来看,即陆战队的任务是攻占中途岛,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消灭美军舰队,就算陆战队遭到惨重损失,也能打下中途岛,因为决定中途岛归属权的不是谁的地面部队多,而是谁掌握了制海权。
不管怎么说,在7月7日的时候,战场局势已经发生转变。
7月8日上午,美国海军调整了侦察部署,出动大量战略侦察机与远程海上巡逻机,重点搜索中途岛西面海域,特别是西北与西南海域,并且将侦察与搜索范围由1000千米延伸到了1500千米。
为了配合侦察行动,美军还在当天中午攻击了海上基地群,迫使共和国海军将战斗机用来拦截美军的轰炸机,而不是那些前去执行搜索任务的侦察机。
到了当天傍晚,美军再次提高了轰炸强度。
按照美军的作战记录,在当天傍晚的攻击行动中就投入了300多架轰炸机,消耗重型反舰导弹7000多枚。
虽然这一攻击结果与美军的预料相差甚远,但是如此频繁、而且高强度的轰炸行动,已经迫使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让登陆舰队撤退到海上基地群所在海域,暂时终止了攻打中途岛的作战行动。
随着夜幕降临,战场上的气氛显得更加紧张。
打了一个白天,共和国海军舰队没有露面,美国海军舰队也没有露面,双方似乎都没有出现在战场上,那么夜间的战斗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