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书屋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031章 心意微变(第4页)

四月,庄宗所率诸军离散,只得退回洛阳,亲军继又叛乱,煊赫一时的后唐庄宗中箭身亡。

李嗣源到洛阳登位,是为后唐明宗。

后唐灭前蜀之后,原前蜀统治区逐渐为后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控制,明宗封孟知祥为蜀王。

荆南高氏虽曾反唐,但随后又马上表示臣附,明宗也承认其割据如故。

明宗虽对南方诸国大体采取和好相处的方针,但对直接统治的华北地区则采取加强皇权统治的方针。

盘踞定州已近十年的节度使王都,名义上虽然臣附于后唐,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

明宗即位后略加制裁,王都即向契丹求援并准备与河北诸镇联合抗拒,以图重演唐代末年藩镇世袭割据状态。

天成三年(92)五月,明宗遣将征讨,首先攻占定州西关,继又大败王都与契丹联军于曲阳城南。

七月,又大破契丹援军于唐河北,追击至易州,契丹军遂退走。

次年正月,后唐攻克定州,制止了王都的分裂割据,加强了皇权。

由于明宗时期局势稳定,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连年丰收,加上明宗统治比较清明,是五代有名的“小康”

时期。

长兴四年(9)十一月明宗死,子李从厚即位,养子李从珂又起兵逐李从厚,登上皇位,是为后唐末帝。

晋、汉更迭后唐自明宗死后,内乱迭起,末帝虽夺得帝位,但藩镇强横,财政困难,国势日危。

末帝想削弱和消除最强大的藩镇、明宗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遂于清泰三年(96)五月,改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移镇郓州。

石敬瑭随即起兵反唐,并向契丹求援,遣使奉表称臣,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并割让幽、云十六州。

同年八月,契丹帝率军南下。

九月,后唐军主力为石敬瑭与契丹联军所败,被围困于太原城西南的晋安寨。

十月,契丹帝封石敬瑭为晋王。

十一月十二日,又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建元天福,以太原为都城,是为后晋高祖。

此后,契丹帝又制止石敬瑭称臣,而令其自称“儿皇帝”

闰十一月上旬末,被围在晋安寨近三个月始终不降的唐军主帅张敬达为副帅杨光远所杀,杨光远率五万多唐军降晋,晋军随即南下攻唐,再败唐军于团柏,直奔唐京洛阳,同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于后晋兵临城下之际**而死。

石敬瑭于当日晚进入洛阳,后唐遂亡。

后晋于天福三年(9)十月,迁首都于汴州,升为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作为陪都。

后晋建立后,叛乱相继,石敬瑭对于藩镇的态度是,只要不叛乱,即使对后晋抗命也一律采取安抚政策。

后晋大部分文武官员对石敬瑭向契丹帝称臣称儿大为不满,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尤耻于臣属契丹,契丹使臣过境必遭谩骂,甚至被暗杀,还上表诋斥石敬瑭当儿皇帝。

天福六年(94)十一月,安重荣得知南部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于襄州起兵反晋,也于十二月反晋,但二人都先后兵败身亡。

次年六月,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贵即位,是为少帝。

少帝耻于向契丹帝称臣,导致契丹军于后晋开运元年(944)春、冬两次大规模南侵,都由于后晋军民的抗击,契丹军战败后退兵。

后晋两次大败契丹军,少帝因而产生轻敌思想,信任亲贵,罢免重臣桑维翰的宰相职务,稍有好转的朝政重又坏乱。

其实后晋与契丹多次作战,虽然取胜,但损失也很大,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轻信冯玉、李崧、杜威、李守贞等的建议,竟于开运三年十月,命杜威、李守贞统军北伐,以图收复被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州地区。

契丹军乘机再次南下,与晋军相持于恒州城南滹沱河两岸。

契丹军袭击晋军粮道,致使晋军粮尽援绝,契丹帝伪许晋军统帅杜威充当傀儡皇帝,诱降杜威后契丹军长驱南下。

十二月十七日清晨,契丹军前锋攻入开封,后晋少帝自杀未果后投契丹降,后晋遂亡。

次年正月元旦,契丹帝进入开封城,降封少帝为负义侯,少帝及家属等被押赴黄龙府安置,后移建州,少帝死于辽应历十四年(宋乾德二年,964)。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