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陈袛既然把事情推给自己和樊建,不提供情报,没授予职权,一句话就把二人打发了。
也说明了陈袛的态度,贪墨之事,不能查也查不了。
如此敷衍了事,到了陛下追究的那天,责任自然是自己与樊建担着。
尚书台四人中虽然陈袛许游只占一半,可张绍不管事,自己也没有多少话语权,一向是陈袛呼风唤雨。
陛下把张绍调出,加樊建尚书仆射,也应该有制衡陈袛的意思。
自己既非陈袛的党羽,又非陛下的信臣,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说,如今又要和樊建共担责任。
这样下去回家种地的日子就不远了。
想到此处,邓良打了一个激灵。
魏国都城之中,司马昭慨然上书,要求出兵平乱。
并且提及高祖以及汉武帝为例,建议魏帝应当亲临战场,激励将士。
魏帝曹髦惧于司马昭权势,不得不从。
先前逃出淮南的庞会,路蕃二人也随军出征,并且受到了魏帝的嘉奖。
而以身殉国的秦絜,宣隆,路登等人也受到了追封。
以此宣扬天下,彰显天子之德。
魏国大军早已整装待发,此次东征,调集青州,徐州,豫州,荆州以及各处游军皆于淮北会师。
各州军马早早出发,司马昭为迷惑诸葛诞等人,故意拖延上奏魏帝的时间。
如今各州人马都在路上,司马昭方才上书平乱。
于是带着天子,皇太后由京师军马拱卫,浩浩荡荡开往淮北。
一时天下震动,士民议论纷纷。
自从诸葛诞决定降吴,蒋班的情绪便一直低落,好友焦彝虽然时时劝导,效果并不大。
朱成去了江东后,不久便传回了消息。
吴人封诸葛诞为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
不仅如此,吴人还希望诸葛诞可以送质子入吴,以表忠心。
诸葛诞见事已至此,无奈之下将爱子诸葛靓以及麾下愿意送子入吴的一并送往江东,希望东吴可以尽早发兵支援寿春。
若是自己举事失败,爱子得免于难,这是好事。
若是击退司马贼,进而占据天下,爱子在吴人之手,自己又不得不俯首称臣。
只怪当初举兵之时思虑不周,如今受制于人也是无可奈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不少将领愿意让子嗣去江东,可其中少有诸葛诞的心腹将领。
蒋班,焦彝便是代表,并非是二人不想给族人留条后路,而是子嗣并不在身边。
当年曹操征战中原,有意将兵制错乱。
即是兵卒守戍,出征皆在外地,而非本土。
如此一来,军队和家人始终是异地相处。